東 黎 舞 陶
舞作介紹


轆轤
《轆轤》引領觀眾進入即將被遺忘的故事,舞者們透過肢體闡述轆轆文化。轆轆又稱慢輪、陶輪,是古老而偉大的發明,是陶瓷工藝革命的轉捩點。因為轆轤,陶瓷不再侷限於手捏,它讓陶匠以更快速且自由的方式塑造出更多樣的器皿。但又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,漸被世界淡忘。
《轆轤》強調陶匠與黏土間緊密的關係,透過旋轉自然產生的離心力與牽引力等⋯發展成《轆轤》的肢體與呼吸。舞作中呈現轆轆從眾星拱月,到無人問津的過程。 使觀眾感受帶動時代進步之產物所帶來的情感和沉重的意義,希望觀眾思考文化的流轉與價值。
近期《轆轤》參與
2023 年 參與飄流所「拓」創作計畫。
2023 年 參加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 獲得優選。
2023 年 參加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得獎作品演出。
2024年 參與艋舺國際舞蹈節OPEN CALL演出。
2024年 受邀至2024 第二屆島與共融藝術節《自由邊界》演出。
2024年 受邀至台灣舞蹈平台演出。
2025年 參與艋舺國際舞蹈節EXCHANCE 演出。
2024第二屆島與共融藝術節《自由邊界》
共融舞蹈實驗室作品之一

徒途
《徒途》以細繩紋陶文化為基底,展現人與自然、歷史與文化之間的深刻連結。舞者化作山河中的黏土,因著地動山搖、河水流動,經歷下游的演變,孕育出海埔新生地。在這段旅程中,人們利用黏土製作生活器皿,透過繩索的纏繞與工具的拍打,創造出獨特的圖騰。
舞作的動作設計充滿變遷的韻律,融入拍打、變形、壓縮、擴張與纏繞等元素,反映出文化與自然的互動與對話。舞者們以靈動的身體語言,傳遞出靜止與流動的張力,彷彿在訴說一段跨越時空的旅程。從山上到山下,再從山下回到山上,象徵著生命的循環。
不可抗力的緣故被迫背上行囊包袱離開原先生活的地方,使引發人們對歸屬與存在的思考。舞作不僅是物理上的回歸,更是心靈上的探索,舞者們透過舞蹈反映出人類在面對挑戰時的堅韌與不屈。
近期《徒途》參與
2024年 參與《台江孤島計畫VI》:南臺灣文化與創作的搖籃演出。